在当今社会,生态保护和土地治理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推进,生态环境恶化、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日益凸显。为了破解这些生态难题,我国在土地治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,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。
一、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
1. 指导思想
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精神,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,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,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,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。
2. 工作原则
- 保护优先,严守底线:坚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,严守耕地保护制度,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发展基础。
- 规划引领,集约利用: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、城乡建设规划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多规衔接要求,科学合理重构用地布局,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。
- 因地制宜,有序推进:根据土地资源现状和区域特点,合理安排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计划,分区域、分类型有序推进。
- 政府主导,尊重民意:建立健全政府主导、部门协同、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,保障农民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表达权、监督权和收益权。
二、技术路线图及工作程序
1. 技术路线图
- 规划编制: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、城乡建设规划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,编制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规划。
- 项目实施:按照规划要求,实施农田提升、低效盘活、社区集聚、下山脱贫、村庄整治、生态修复等政策工具。
- 监测评估: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测评估,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目标。
- 总结推广:总结经验,推广成功案例。
2. 工作程序
- 前期调研:对土地资源现状、生态环境状况等进行调研,为规划编制提供依据。
- 规划编制:根据调研结果,编制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规划。
- 项目申报:根据规划要求,申报项目。
- 项目实施:按照项目方案,组织实施项目。
- 监测评估: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测评估,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目标。
- 总结推广:总结经验,推广成功案例。
三、创新与实践
1. 上海全域土地整治
上海市通过提出并构建全域土地整治的概念和技术方法体系,实现了土地整治技术的集成创新。首创全要素、全地类的郊野单元规划,填补了土地整治规划在中观层面的空白。
2. 榆阳区生态治理管护模式
榆林市榆阳区通过乔灌草结合的生态治理管护模式,解决了退化林地修复难、造林地块落实难、林木后期管护难三个方面的问题。
3. 汪清县废弃菌袋处理
汪清县通过规范菌袋回收管理,形成集中有效治理模式,实现了废弃菌袋的闭环管理。
4. 山西民企破解矸石山生态环境治理难题
山西智德安全公司通过全面封闭隔离、控制雨水侵蚀、营养土构建、植被养护技术等综合治理方法,成功破解了矸石山生态环境治理难题。
四、总结
土地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于破解生态难题具有重要意义。我国在土地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,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。未来,我国将继续深化改革,创新土地治理模式,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