滹沱河,作为石家庄的母亲河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。然而,随着时代的变迁,滹沱河的生态环境曾一度恶化。近年来,石家庄市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,让滹沱河重现生机,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,也传承了文明,成为了一道绿色的风景线。
一、滹沱河的生态困境
20世纪70年代以来,滹沱河因用水量增加、降雨量减少等因素,生态环境日益恶化。河水断流、河道黄土裸露,河畔植被稀少、土壤沙化严重,一度被称为“石门伤疤”,成为石家庄主要的风沙来源地。
二、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
为改善滹沱河的生态环境,石家庄市自2017年起,累计投资180多亿元,分三期对黄壁庄水库以下的109公里河段实施系统修复。具体措施包括:
1. 河道整治
通过清淤、疏浚、防护等措施,使主河槽全线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,同时提升重点河段堤防,使筑堤段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。
2. 水生态修复
恢复湿地、建坝蓄水、恢复湖泊水生态环境,提升水质。
3. 河岸绿化
新建、提升绿地10289公顷,吸滞粉尘、吸收二氧化硫、二氧化碳以及释放氧气效果明显增强。
4. 生态补水
实施生态补水7亿立方米,保障河流生态基流。
三、生态修复的成效
经过多年的努力,滹沱河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。以下为部分成效:
1. 水质提升
滹沱河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,部分河段达到Ⅱ类标准。
2. 生态恢复
河畔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,土壤沙化得到有效治理。
3. 生物多样性增加
滹沱河成为众多鸟类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,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。
4.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
滹沱河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,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。
四、传承文明,展望未来
滹沱河的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,也传承了文明。未来,石家庄市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让滹沱河成为城市发展的新轴线,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