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评测网 > 百科 > 正文

近身教师 和尚的由来

导语:和尚的由来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,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!和尚的由来  和尚,梵语upādhyāya,巴利语upajjhāya,又音译作邬波驮耶、邬波陀耶、殟社、鹘社、和闍、和尚子。汉译作亲教师、力生、近诵。本为婆罗门教术语,指婆罗门教的近身教师,称为upādhyāya,其后佛教引入此种称谓,指具有招收弟子资格的僧人,即向弟子传授具足戒的老师,要具有法腊十年以上,且有德、有智、持戒、多闻,才有资格,故又称戒和尚、戒和上。亦指大僧正

和尚的由来

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,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!

和尚的由来

  和尚,梵语upādhyāya,巴利语upajjhāya,又音译作邬波驮耶、邬波陀耶、殟社、鹘社、和闍、和尚子。汉译作亲教师、力生、近诵。本为婆罗门教术语,指婆罗门教的近身教师,称为upādhyāya,其后佛教引入此种称谓,指具有招收弟子资格的僧人,即向弟子传授具足戒的老师,要具有法腊十年以上,且有德、有智、持戒、多闻,才有资格,故又称戒和尚、戒和上。亦指大僧正,即僧纲的最高位阶,最上位的僧正为大僧正。

  最早对「和尚」的语源进行说明的是唐代的玄应,其后诸家竞相解说,概括起来,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:一、源于于阗语说。玄应《一切经音义》记载:「和尚,《菩萨内戒经》作『和闍』,皆于阗国等讹也,应言『郁波弟耶夜』。」《可洪音义》:「鹘社,于奠及疏勒国人云和尚;殟社,西域俗云和尚。」二、源于西域胡语说。《佛说十力经序》:「邬波驮耶,唐言亲教师,安西云和上。」三、源于中土方音讹转说。《续一切经音义》:「正梵语邬波地耶,此云近读,谓此尊师为弟子亲近习读者。旧翻为亲教,良以彼土流俗云殟社,此方讹转谓之和尚,相承既久,翻译之者顺方俗云。」如将此三种说法综合起来,可作如下表述:和尚,印度俗语作和闍、殟社,标准梵文称作郁波弟耶夜,传到西域,语音发生讹变,成为「和尚」。事实上,「和尚」二字,原意是「师」,是一种尊称,要有一定的资格、堪为人师的才能将其称为和尚。另外,佛教的处世哲学是主张一切调和,「和」即忍耐、服从,「和」是佛教徒所崇尚并遵守的,以「和」为「尚」,亦为「和尚」的名称原由之一。

  而中国佛教的「和尚」之意,多指已受具足戒的合格比丘僧,且精通佛学,能担任培育僧材的德高望重的佛教长者,甚至是帝王恭崇的国师,对其敬称为某某「和尚」。通达佛法并能讲说佛法,精通经、律、论三藏的称为三藏法师,或是三藏和尚,如唐代玄奘。又如华严宗三祖法藏和尚,为华严宗理论体系的集大成者,先后于太原寺、云华寺讲《华严经》,唐武后命京城十大德为授具足戒,并赐以贤首之名,人称贤首国师。中国祖师和尚画像上的穿着,多为黄色海青搭上红色袈裟,红色袈裟有祖师传承之象征意义所在。

  佛教的出家制度,指为求解脱,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的制度。溯源至古印度释迦牟尼时期,若依《律藏。大品》所说,佛陀成道后,便往鹿野苑向五位比丘初转法轮,他们信受后皈依为佛弟子,意味着佛教僧伽的成立。出家佛教徒有男有女,出家男子称为比丘;出家女子称为比丘尼。按照佛教规矩,七岁到二十岁以下,受过十戒的出家人,男僧称为沙弥,女僧称为沙弥尼。能够成为比丘或比丘尼的人,必须年满二十岁,受过具足戒,具备破除烦恼、坚持戒律、止恶修善,有良好德性的人。原本出家男女二众都在僧伽之内,统称僧人,之后又将比丘尼称作僧尼。然后在中国民间,又将出家男众统称为「和尚」。

免责申明: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不代表评测网立场!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。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,请联系我们处理,谢谢合作!
当前文章地址:https://www.pcapqz.com/qinzi/19415.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!
上一篇:方丈住持 方丈简介 下一篇: 法王什么意思 法王是什么?法王简介